同文译馆
当前位置:考试培训>>有心栽花花会开——我的“一笔”之途

有心栽花花会开——我的“一笔”之途

时间:2013/9/26 来源:Twin 浏览次数:2850
  笔者非英语专业,没学过翻译理论,但长期从事涉外工作。2010年首次参加CATTI考试通过二级笔译,2013年5月通过一级笔译。回想起几年来两次“赶科场”,我得感谢一位同事的“激将法”。她说,“现在满大街都是海归,有什么东西可以证明你有水平、有能力?”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考试,给翻译人士提供了考核自己水平、证明自己能力的公开、公平的平台。我在《无心插柳柳成荫——我的2笔之路》一文中写道:“二级笔译只是一个开始,未来的路还很长。”然而,考过二笔之后,稍有懈怠,今年初才知道CATTI去年新增了一级翻译考试。以前,外语、翻译专业的毕业生才有资格申报职称评审,现在人事部为了不拘一格选拔翻译人才,放宽了对考生专业的要求,给更多热爱英语学习、具有实战能力却非英语专业的译员施展才华的机会。回顾自己如何从“零”开始,走上二笔之路,再从二笔踏上一笔之途,写下此文,以兹记录,也希望对关心翻译专业资格考试者,有所启发。
  针对短板,迎难而上
  笔者从小英语基础还是挺扎实的,但在国内读书,“听”“说”机会毕竟太少,所以刚到英国读研时,明明觉得自己能听懂外国人日常对话里的每个单词,但是对整体意思总有点似懂非懂,特别是对特定文化背景的俚语俗语,不好理解。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在留学的第一个假期,我在口语还不够纯熟的情况下,厚着脸皮走进外国人开的餐厅,毛遂自荐:“Can I speak to your manager, please?”。很幸运的,跟经理面谈了十分钟之后,得到了我生平第一份有酬工作。Practice makes perfect。每天面对很多不同口音、不同背景、诸多要求的顾客,加上在餐厅流水线式作业的压力之下,我的口语和听力水平有很大提高。
  留学期间,市政图书馆就在宿舍隔壁。我办了一张图书卡,时不时跑去借书。由于英语毕竟是本国人的母语,图书馆里关于英语学习的书不像国内那么多,即使有也大多是初中级教材,对具备较好英语语言基础的留学生不大适用。有一天,我无意中在图书馆角落里发现一本针对中高级英语学习者的教材——Practical Everyday English,如获至宝。正如书中的序所言:英语是一门容易上手,但越学越难的语言。市面上很多教材针对性很强,该书却通过大量鲜活的例子,囊括了英语为母语者常说的正式或者非正式的单词、词组和句型表达,实用性极强,十分值得推荐。
  此外,我还针对自己不熟悉印度口音的弱点,专门在印巴人聚集区的培训中心上了一个月的会计专业课,攻下这个难关。即便如此,那时还是没想过把翻译作为一个职业来发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我从小就未参加过校外辅导班,但喜欢看香港明珠台的英语电影和电视剧,上了大学之后网络逐渐普及,接触到的美剧和英剧也越来越多。因日常工作中涉及到英语文稿的编译,我慢慢开始留意外国新闻网站,如美国CNN和英国《卫报》。CNN强调信息的同步与原味,用词简单和大众化,适合快速获取大量信息。《卫报》遣词造句则十分考究,读起来相对“晦涩”,但很多文章值得细细品味,适合精读以提高写作水平。BBC一周3篇的WORDS IN THE NEWS,短小精悍,对关键词汇有解释说明,十分适合英语新闻的学习。对于在现场口译中经常遇到领导引用习语的情况,本人推荐BBC 网站Learning English的Today’s Phrase/the English We Speak栏目。研习中外习语,可体会到中外文化对比的无穷乐趣。没有压力的学习,效果往往最好。我从来不会给自己制定任何硬性的学习计划,各种接触外语(看电影、翻报纸、听新闻)的方法应该灵活运用,只有寓学于乐,乐在其中,劳逸结合,才能长期坚持下去。
  一笔备考,确立自信
  居里夫人说,“自信,否则没有人信你。”如果说,考二笔,我“无心插柳”,“柳成荫”了。备考一笔,我觉得,既然“有心栽花”,“花要开”。
  CATTI笔译实务选材十分广泛。英译中多选择英语报刊的原文,中译英一般选择国内出版的反映中国国情和改革开放成果的外宣材料等,备考时应有所侧重。考试选材对社会、历史和科技背景的内容都有所涉猎,但不多,主要还是实用文体的翻译为主。
  市面上为一级翻译考试考生准备的只有一本官方教材,书中的模拟卷并没有参考答案,但该书还是可以作为熟悉一级考试题型之用,做到“知己知彼”。5月26日要考试了,22日,我突发奇想,从网上买了两本“英语专八”校对改错的书,“临急抱佛脚”。然而“专八”试题,相对于“一笔”校译稿的真题,简单多了,题型也不一样,参考作用不很大。回过头来想,现实中的翻译本身就经常应对各种突发状况,不出官方辅导教材的原因之一,正体现了一级翻译要选拔功底扎实、具备“裸考”素质和实践能力的翻译、而非选拔应试型人才的宗旨。
  政府工作报告全面涉及我国社会各个方面,其中的词汇多少会出现在考卷里,有时间的话,应争取通篇浏览一遍,自己有点后悔之前没认真对待。例如这次考试里面就出现“耕作”、“良种”这类笔者平时几乎不会接触到的术语。看报告时,要特别留意自己不熟悉的中译英译法,扫除专业表达上的问题。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事。报告有的英语译文可能有待商榷,但因为考试阅卷是外交学院的老师,所以还是会以外交部的翻译为准绳,因而还是要好好体会一下其翻译的风格。
  有网友提倡多看ECO中文网的译文赏析,笔者认为可取。若在电脑前静下心来看文字有难度,可以下载《经济学人》每周的音频杂志来听,无需刻意查单词,利用上下班路上的空隙,不求甚解似懂非懂地听,通过潜移默化来培养语感即可。该刊各期的China Session,从母语为英语者的角度来描述中国的现状,观点见仁见智,但甚为有趣和有效,既积累了地道的词汇,又保持了对国内时事的敏感度,一举两得。有意赶赴笔译考场的考生,每天最好看一篇双语外刊,可以在《经济学人》的官方网站上看双语版,主要学习英语的地道表达和小词的使用。正如翻译家黄灿然提到的:“有一天,当你发现自己竟然忘了前几天看过的某篇文章里提到的某件事,到底是从汉语文章还是英语文章中看到的,你就算大功告成了。”
  现场应对,求稳为主
  无论是以前考“二笔”时的综合卷,还是一笔的“实务”卷,提高阅读速度都是不二法宝。有人会建议跳读、选读,有点“投机取巧”;其实,真正把握文章的整体意思、弄清作者的观点立场,答题心里有底气,才能大幅提高准确率,反而会节省反复检查的时间。所以,我一直主张考试时快速通篇阅读之后再做题。从根本上提高阅读理解的能力,不是应付考试的手段,而是学习外语的最终目的,考试才是手段,不能本末倒置。
  跟“二笔”不同,“一笔”考试答卷时不要隔行,因为时间紧、书写量大,稿纸几乎用不着。建议先通读原文,把握整篇意思,然后再整段整段的翻译。有不确定的英文单词可以先空着,等全部翻译完了再一次过查词典,逐个击破,也便于掌握时间。
  考试不同于平时的翻译,求稳为主,不宜耍太多“花招”、过分追求“优美华丽”,有时如果直译能表达原文意思,宁愿直译也不要盲目追求以为有望获得高分的意译。即使你真的使用了非常好的用法,评卷老师每天改那么多卷子,精力有限,可能没时间充分理解你很“沾沾自喜”的译法就过了,反而容易丢分。网上很多朋友提到评分标准和得分目标的问题。古语说得好,“取法乎上,得乎其中”。准备考试的时候,我们不能有“60分万岁”的思想,要把目标定得更高,预留由于不可预测的因素而被扣掉10多分的空间。
  翻译工作,不是一份轻松差事;翻译之路,不是一帆风顺之途。现场口译时会有汉语讲者把地道的英语表述认为是“翻译自我发挥得太随意”,更喜欢使用中式英语的译员。也有人说“评了一级翻译又不能涨工资,评来何用?”如果参加翻译考试的目的是完全功利性的,我想路不会走得太远,即使达到了目的,也错过了沿途的风景,享受不到过程的乐趣。“一级笔译”只是一个新的开始,未来的路依然很长。大家互勉吧!
(编辑:鸿雁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