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文译馆
当前位置:考试培训>>翻译资格考试二级口译与口译笔记法

翻译资格考试二级口译与口译笔记法

时间:2013/9/26 来源:Twin 浏览次数:1258
  本人是高校英语老师,2011年底一个偶然的机会,周末兼职,帮人代课,我才接触到全国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考试,当时教授的是CATTI二级口译课程,每周六上午4课时。一个学期下来,教学相长,自己也获益良多。遂又想重拾口译这份兼职,这样寒暑假不至于虚度,同时还能赚些外快,为家里新添的小宝宝挣点儿“奶粉钱”。
  决心已定,我想先利用2012年暑假的时间给自己先充充电,系统地学习一下口译知识,然后再上岗不迟。于是,我反复比较了国内几家知名的口译培训机构,最终敲定了一家有外交部背景的公司,交钱报了暑假周末班,自己当起了别人的学生。整个暑假,我每个周末都骑车去上课,有时顶着烈日,有时冒着大雨,7月21日那天恰逢周六,还赶上了特大暴雨,为了躲雨,直到晚上十点多才到家。后来才知道,那场雨是当年国内十大气候事件之首,灾难造成了79人死亡,116.4亿元的经济损失。说来也巧,只要我周末有课,天公必不作美,我爱人开玩笑说,希望我今年事业也能“风调雨顺”。
  当然,除了恶劣的天气,更让我难忘的是口译课程中的基础板块——笔记法。事实上,英语专业的我,从大二就开始断断续续地做些口译兼职,不能算是零起点。但系统学习了一遍笔记法,还是让我眼前一亮,好像在口译学习的群山之中找到了一条捷径。耳中听着源源不断的信息流,我从容应对,靠的正是笔记法助我化繁为简,化整为零,如同庖丁解牛,游刃有余。一个个生动的符号,一条条微妙的线条,一股“不畏浮云遮望眼”之情油然而生。
  自此,我便深深地迷恋上了笔记法。短短的暑假结束后,9月份开学了,一方面,我要投身于新学期繁忙的教学工作,另一方面,我也要花更多的时间照看日益可爱的宝宝。即便如此,我还是每天挤出时间,看看关于笔记法的书,如吴钟明的《英语口译笔记法实战指导》,林超伦的《实战口译》、韩刚的《口译入门学习法》、朱巧莲的《英语中高级口译笔记专项突破》、Andrew Gillies的《交替传译笔记:速成课程》。
  我一边看笔记法的书,一边看CATTI二级口译的指定教材《英语口译实务》。终于11月10日,我走进了北京语言大学的考场,上午考听力,感觉有些难度,下午才是重头戏,感觉迥然不同,因为只要录音一停,整个考场30个人都开始大声翻译,生怕声音小了影响考试成绩,初次经历这种场面的我,感觉无所适从,但听到隔壁的考生自信满满,我也逐渐进入了状态,全身心地投入——听原文、记笔记、读笔记、出译文。不知不觉中,一个小时转瞬即逝,我走出考场,外面又下雨了,我喃喃自语,真希望“风调雨顺”,顺利过关啊!因为我从其他考生口中得知,二口通过率极低,其目的是为了保证二口证书的市场含金量和认可度。
  等啊等,忐忑不安的两个月过去了,成绩出来了,勉强通过,看来还真是风调雨顺!欣喜的同时,我也在想,自己当年专四、专八都是优秀,托福成绩也折合成百分制的95分,结果二口只是勉强及格,足见CATTI的确是英语水平的试金石和分水岭,真金白银,水平高低,一试便知。因此,CATTI在我心目中的地位又提高了。
  今年6月,我如愿以偿地拿到了CATTI二口证书,同时也得到了一份口译老师的兼职工作,之前我还是这家公司(策马翻译)的学员,现在已经成了该公司的教师,主讲课程则是我最钟爱的CATTI二口笔记法。正是笔记法,帮我拿到了心仪的二口证书,我也将再度通过教授笔记法,帮助更多的人达成夙愿,美梦成真。
  所以本文的第二部分,我将谈谈在教授笔记法方面的心得。
  作为一名老师,每个人对于“传道、授业、解惑”的理解各有不同。在我的理解中,“传道”是三者中的基础,而正因为是基础,“道”在这里意味着方法。
  学习交传,更要讲究方法。有了好方法,方能立竿见影,事半功倍。交传与同传相比,更加注重译文的准确、完整和通顺。要实现这三点,笔记法不可或缺,可谓是交传的“入门课”和“基本功”。
  总理的翻译孙宁今年5月回北外,在“漫谈英语与翻译”的讲座中提到,外交部的译员中,交传译员所拿的津贴,多于同传译员。在场听众一片哗然,不知为何。孙宁解释说,那是因为对交传译文的要求,远远高于对同传译文的要求。交传要求更高,精准度更严格,津贴自然也就更多了。
  看过总理答记者问的人,如果仔细听,就能听到孙宁在翻译过程中,翻动纸张的细小声音,而纸张上所记录的,就是笔记法的灵活应用和最佳范例。
  下面,本人结合笔记法教学,就符号体系与笔记的解读,谈谈个人的一点体会和建议。
  第一, 符号体系。
  初学笔记法的同学,看到各式各样的符号,无不感觉很“新奇”。而当看到老师根据这些符号,准确、完整和通顺地复述原文并且口译出来,感觉“新奇”就升级为“神奇”。其实,这些符号大多来源于我们熟悉的箭头、图形、标点、数学符号,再加上外文字母、中文偏旁、汉语拼音、甚至汉字中的错别字。例如汉字“义”,可以表达 ① meaning, significant ② obligation ③ Italy(用别字“义” 代替 “意”大利)等等。
  对于符号体系,本人有三点建议。
  其一,每个符号都代表一个甚至几个“概念”,而非拘泥于某个“字词”。对应一个“概念”,无论中文还是英文,都有N个“字词”。 例如“”符号,可以代表五个“概念”,而每个“概念”,都可以对应至少三个“字词”:① enter, go to, arrive at ② cause, lead to, result in ③ give, send to, present to ④ pose, put forward, come up with ⑤ conclude, in closing, in a nutshell 等等。所以,建议学生在掌握了一定数量的符号之后,要扩充这一符号所对应的中、英文表达“字词”,运用发散思维,久而久之,就可以做到1个符号=x个概念=N个字词。
  其二,熟悉符号,保持一致。在教学过程中,本人发现,部分学生在应用符号时,第一次会用符号记下某概念,然而第二次遇到同一概念时,则会记成中文或英文原文。例如“”符号,可以代表几个概念,其中之一表示“会议”。部分学生在第一次听到conference时,会记下,然而随着源语的推进,当第二次听到conference时,会本能地记成conference或“会(议)”。究其原因,就是符号尚未融入学生的血液,内化成自己的“条件反射”。所以,建议学生可以先做“视记”练习,即一边“看”原文(而非听),一边应用符号“记”笔记,时刻提醒自己要学以致用,能用符号则用符号,竭力避免记字词。记完一个段落之后,重新审视自己的笔记,并对照原文,着力检查符号的一致性。假以时日,待符号应用已经常态化,符号一致性也强化定型后,就可以尝试“听记”练习,即一边“听”原文,一边应用符号“记”笔记,逐步过渡到实战笔记法。
  其三,符号体系的扩充与创新。据孙宁介绍,考入外交部的译员,入部后都要经过三个月的高强度集训,好的苗子才会成形,得以进入翻译室。学习口译笔记法,大致也要经过三个月方能入门,之后就是巩固提高阶段。所以,建议学生在夯实了符号体系之后,可以发挥自己的独创性,既可对熟悉的符号扩充新功能,又可根据自己的需要,创造新符号。例如,“”符号代表城市,“。”符号代表人,那么二合一之后,“。”符号就可以表示city dwellers或urban residents。再如,外交专题的口译,时常会听到“相互尊重”这一固定搭配,“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的第一条,就是“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由于使用频率很高,我们可以创造一个符号来代表这一固定搭配。仔细观察“г”符号,像不像个九十度的鞠躬?鞠躬,是为了表示“尊重”。那么“2г”,两个尊重,就是你尊重我,我也尊重你,即“相互尊重”。那么“2г主&土”,就代表“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了。
  第二, 笔记的解读。
  教授口译笔记法的过程中,本人时常遇到两种“问题”学生:第一种学生貌似笔记法相当纯熟,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只见该学生下笔如有神,A4纸上笔走龙蛇,书法酣畅淋漓。但是,轮到该豪放派“书法家”根据自己的笔记来口出译文时,他却支支吾吾,眉头紧锁,原来是在咬牙切齿地解读自己的“龙飞凤舞”;第二种学生笔记清楚,逻辑架构也合理,就是说出的译文翻译腔太重,尤其是英译汉,译出的汉语怎么听都不像起码的中文。
  对于笔记的解读,本人有两点建议。
  其一,针对第一种学生,建议还是苦练“视记”。因为在视记过程中,学生没有听的压力,就可以集中全部精力,专攻笔记,这样字迹不会潦草。加之循序渐进,不久就会培养出一种节奏感,不急不缓,也有利于形成清晰的笔记架构。
  当然,造成该学生解读不了自己笔记的深层次原因可能是:力图事无巨细,要把原文的字词都记录在案,这样势必很赶,节奏越来越快,字迹越来越草,笔记本来是楷书,最终成“狂草”。对此,我的建议是,analytical listening,也就是听原文时要伴以积极分析,判断主次信息,抓大放小,对于熟悉的信息点要果断放弃,只记难点,如数字、时间、人名、地点,逻辑标志词(因果、转折、让步、目的、假设、条件)。这样的话,既抓住了原文的逻辑架构,又抓住了细节信息,既有骨架,又不失血肉。
  其二,针对第二种学生,建议就是要根据笔记调整译文的顺序。众所周知,英文句法结构是“主语+谓宾+状语”,而中文句法结构是“主语+状语+谓宾”,两种语言状语位置的不同,决定了口译时,必须把英文状语提前,中文译文才更通顺。例如:
  En:(I) Thank you very much.
  中:我非常感谢您。
  从这个极其简单的例子可见,如果没有把英文状语very much提前,那么中文译文“我感谢您非常”就不甚通顺。
  推而广之,英文长句更是如此,因为英文习惯把时间、地点、方式、原因等各种状语后置,与之截然相反的是,中文则习惯把各种状语前置,再如:
  中:首先,我谨代表中国政府和人民,并以我个人的名义,对各位朋友的到来,表示诚挚的欢迎!对年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
  En: Let me begin by extending heartfelt welcome to you on behalf of the Chinese government and people and also in my own name and warm congratulations on the opening of the Annual Conference of the Boao Forum.
  以上中文例句摘自习主席在博鳌亚洲论坛2013年年会上的主旨演讲,从中英文对比中,不难看出,中文状语喜前置,英文状语爱后置。所以,无论是英译汉,还是汉译英,解读笔记时,要刻意把状语位置进行调整,方能出好译文。
  除了状语位置不同外,中英两种语言在定语上,也有区别。例如:
  中:各行各业的人
  En: people from all walks of life
  从例子可见,中文习惯“偏正结构”,而在英文里,时常会看到“正偏结构”,即中心词在前,修饰词在后,尤其以定语从句最为突出。所以,在解读笔记时,也要刻意把定语等各种修饰成分提前,英译汉才能更地道。
  综上所述,无论是状语还是定语,位置不同,都要求学生们在听懂原文、记下笔记的基础上,解读笔记时务必调整一下语序,再出译文。虽说是小手术,但调与不调,高下立现。
  关于口译笔记法的符号体系与笔记的解读,本人分享了自己在教学中的一点体会,并提出了一些有针对性的建议,希望与各位口译爱好者和从业者一起分享,共同进步。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学习口译,扎实的笔记法基本功就是利器。要得利器,必下苦功。常有同学抱怨说,“听原文,记笔记”二者顾此失彼,难以兼得。如果专心听原文,则笔记不完整。如果一心记笔记,则原文丢信息。要想把笔记法运用自如,就必须有量的积累。例如,坚持每天练习两个小时,三个月之后,才能熟悉符号,做到不假思索,信手拈来。或者,买一包A4纸,每页正反面,练完1000面笔记法之后,相信你也就有手感了。“脑记靠理解,笔记靠熟练”,说的正是这个道理。所以,制定计划,铺开纸张,don’t complain, just do it! Do it and you will make it!
(编辑:鸿雁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