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文译馆
翻译硕士
当前位置:主页> MTI> 康志洪为高翻学子诠释“专名翻译”
康志洪为高翻学子诠释“专名翻译”
时间:2010/6/3 来源:Twin 浏览次数:3080
 

 5月18日下午,我院2010年研修部系列学术讲座“走进翻译殿堂,感悟翻译真谛”如期举行。此次讲座邀请的主讲嘉宾是康志洪副教授,讲座的主题是:译?还是不译?这是个问题——关于翻译中专有名词的处理。
  康志洪副教授:专名翻译,译?还是不译?
  专有名词,重点不在于如何翻译,而在译或是不译
  讲座伊始,康志洪副教授就列举大量的中外人名、地名、新闻机构名的翻译,说明在汉外翻译中,源语名称与译名牛头不对马嘴的情形屡见不鲜,而且这些似乎反常的译名也往往逼迫目的语言不得不予以认可。如由英语Greenwhich 译出的“格林威治”从语音的准确性来看虽不如“格林尼治”,却因为前者在汉语应用中先入为主的缘故而难以被后者取代;又如香港回归前的前总督Christ Patten被香港人译成了“彭定康”。
  康志洪副教授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样的:历史、文化、民族、词源等等。“大量的人、地名称翻译显示,源语名称和目的语译名之间的语意对等或语音对等却并不是绝对的,换言之,两者之间在语符层面上没有必然的联系。” 针对这一现象,康志洪副教授提出一种新颖的看法:“专有名词的翻译,重点不在于如何翻译,而在译或是不译。所谓的不译,并不是指不翻译,而是考虑是否采取音译或借用的策略。”
  怎样才能使汉语专名翻译与国际接轨?  
  最后,针对专有名词翻译中存在着着许多似乎背离了一般翻译范畴的现象,如一些早已在语言应用中约定俗成的音译、误译、甚至跨语改名,康志洪副教授就如何处理专名翻译给出了前瞻性的建议:要有国际化的视野。“在对待专名翻译的问题上,中国译界无论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与国际主流存在着显著的差异……我们在自己的想象中与国际接轨,但实际上很多时候与国际惯例渐行渐远。”
  因此,就汉译英而言,康志洪副教授的建议是:对语义翻译的适用范围予以明确的界定,如人名、地名、新闻机构名,除非是已经约定俗称,否则最好不要过度的语义翻译;此外,多让汉语拼音发挥起应有的作用,令特例不再特例。

 

(编辑:鸿雁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