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metaverse的翻译问题
2021年10月28日,《脸书》创始人马克·艾略特·扎克伯格(Mark Elliot Zuckerberg)先生宣布将《脸书》更名为META,同时宣布,META公司将致力于metaverse的研究和应用。metaverse也就是现在国内说的“元宇宙”。由此元宇宙成了近期几乎所有媒体的热词,各路专家也纷纷发布各种解读和见解。清华大学新媒体研究中心迅速发布了以王儒西和向安玲二位博士主笔的《2020-2021年元宇宙研究报告》(简称《报告》)更将此推向高潮。但是,笔者认为,将英文metaverse一词翻译成“元宇宙”并不妥当。
metaverse是一个合成词,由前缀meta-和universe(宇宙)的后半部分组合而成。按照《新牛津英文词典(The New Oxford Dictionary of English)》(1998年第一版,简称《牛津词典》)对前缀meta-的解释是:共享,指动作或变化,有时可用于“之后”或“随后”,有时可用于“超出”或“超越”的意思。网上词典的解释则十分简单明了:“表示变化、超出之意”。本意上看,《牛津词典》和网上词典的解释是吻合的,其基本意思是超出的、变化的、后来的,等等。
而将meta-翻译成“元”是否合适呢?根据《辞海》(1979年缩印本)对“元”的解释,可以表示为:第一(如元旦、元月)、为首的(如元帅、状元)、大(如元良、元龟)、基本的(如元素)等含义。现在突然出来一个“元宇宙”,后来的居然成了“元”的,让我们在这个宇宙中存在的人类情何以堪!
metaverse这个词最早出现在美国科幻作家尼尔·斯蒂芬森(Neal Stephenson)先生1992年出版的小说《雪崩(Snow Crash)》中;这部小说描绘了一个平行于现实世界的虚拟数字世界。此书于2009年由郭泽先生翻译,并由四川科技出版社出版引入中国;但是,这一译本对metaverse一词的翻译并非为“元宇宙”,而是“超元域”;但现在全网对该词的翻译看不到“超元域”之类的称呼,只有“元宇宙”一词的存在。
笔者搜集了各路专家的解读,尤其是王儒西和向安玲二位博士的《报告》,从而对元宇宙有了初浅的认识。元宇宙的含义是利用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借助人工智能(AI)和虚拟现实(VR)技术,人类的生活可以不受现实宇宙的局限,而创造出一个虚拟世界,让自己生活在现实和虚拟两个世界中,从而产生无限的想象空间和非凡的能力;如同很多电子游戏里的场景一样。笔者并不排斥任何创造虚拟世界的努力,实际上这种虚拟也存在很多实际的应用场景;但是,把metaverse称之为“元宇宙”,让我们难以接受。
任何引进,在初始有一个适当的翻译是极其重要的事情,如洋品牌饮料“7-UP”引进上海时,被翻译成“七喜”,不料和上海话的“屈细”(“傻子”之意)一词同音,结果遭遇“滑铁卢”。而metaverse一词无论对社会和科技都具有举足轻重的重要性,其重要性远远非一个饮料的名称可以比拟,合适的中文名称翻译无疑是值得十分慎重地对待。
教育家周仪荣先生曾经在《命名与翻译》的学术讲座上说过:“译名是一项较为复杂的工作,这也许是当下我们从事翻译正面临的重大挑战。”因此,笔者认为,将metaverse翻译成“超宇宙” 或“虚拟宇宙”比较合适,即使采用郭泽先生的“超元域”都远胜于“元宇宙”。
文/黄丽霞(作者单位:澳门大学人文学院)
(编辑:T-w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