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文译馆
翻译硕士
当前位置:主页> MTI> 理工科院校翻译硕士专业学位( MTI) 课程设置研究
理工科院校翻译硕士专业学位( MTI) 课程设置研究
时间:2017/4/17 来源:吉林化工学院学报,作者:蒋彤彤,陈琳琳 浏览次数:9084
 
摘要: 通过对省内外几所理工科院校翻译硕士专业学位( MTI) 课程设置的调查研究,发现理工科院校翻译硕士专业学位( MTI) 课程设置与学术型翻译学硕士( MA) 的课程设置区别并不明显, 未能体现出理工科院校自身的培养特色,翻译硕士课程的种类也缺乏多样性。针对这些问题, 提出了几点建议: 理工类院校翻译硕士的课程设置应体现灵活性、 注重实践性; 课程设置应符合市场需求,具有实用性和时代性;培养单位要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办学,发挥理工科院校的专业特色,培养应用型、 专业性的翻译人才。

  近年来,我国与其他国家的国际交流活动日益增多,对翻译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如何培养出具有较强业务能力的专业翻译人才, 是目前高等院校翻译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2007 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设置翻译硕士专 业 学 位, 即 Master of Translation andInterpreting,简称 MTI。MTI 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德、 智、 体全面发展、 能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及提高国家国际竞争力的需要、 适应国家经济、 文化、社会建设需要的高层次、 应用型、 专业性口笔译人才”  。目前, 翻译硕士的培养单位已经从第一批的 15 所,增加到现在的 206 所,其中,培养翻译硕士的理工类院校所占的比例逐渐增加, 这体现出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的专业化倾向, 同时也要求理工类院校能够制定出符合本校实际的培养方案,课程设置也应体现出理工类学校的学科方向,培养出适合社会发展的科技翻译人员。

  一、    相关理论及研究现状
  
  课程设置是根据特定的教育目标组织和编排课程的系统化过程, 它规定课程内容、 课程门类、课时量、 学年安排、 学时分配等。可以说, 课程设置是教育目标和培养模式的细化和具体体现 。理工科院校在翻译硕士课程设置方面也要遵循课程设置的基本原则和规律。一方面, 理工科院校在教学目标、 教学内容等方面与其他院校有一些相似的地方; 另一方面,理工科院校又有自己的特色,它们立足于培养为企业和科技门服务的专门人才。理工科院校的毕业生主要服务于科技领域,在社会的技术创新和发展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在人才培养方面, 理工科院校注重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在课程的结构体系方面,更加强调逻辑性和科学性。因此, 理工科院校自身的学科特色以及社会对科技类翻译人才的需求决定了理 工 科 院 校 的 翻 译 硕 士 培 养 应 有 自 己 的 理 工特色。近年来,随着翻译硕士培养单位的增加, MTI教育研究逐渐受到国内学者的重视, 同时也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孔令翠, 王慧( 2011) 探讨了MTI 教育面临诸多问题与困难, 如目标不够切合实际, 学科基础先天不足, 招收优质生源困难, 实践基地匮乏,实践型师资严重不足,教学基础设施不尽如人意等, 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建议。王玉西( 2012) 阐述了在翻译硕士专业教学中使用案例教学法的意义和目的、 实施的过程以及应注意的问题, 强调了这一教学法在提
  
  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方面的作用。穆雷( 2011) 根据翻译行业的职业特点, 并结合翻译行业的实际操作流程, 提出“将 MTI 指导性培养大纲规定的三种学位论文方案调整为四种, 即重要岗位的实习报告、 翻译实践报告、 翻译实验报告和翻译调研报告” , 并分别对这四种模式的具体内容和 形 式 进 行 了 探 讨 。王 传 英 ( 2010) 认 为“MTI 的课程设置应首先满足本地化行业发展对翻译人才的需要, 而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是依据翻译能力构建模型, 对现有 MTI 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和创新,以提高 MTI 学生的职业翻译素养和综合实践能力” [ 6] 。从国内对 MTI 教育的研究可以看出, 国内学者明显重视 MTI 宏观发展、 教学理念、 论文写作、 产学研结合方面的研究, 相较之下,对课程设置等具体方面研究较为不足。钱多秀、 唐璐( 2013) 考察了中国知网( CNKI) 收录的发表于 2002 ~ 2012 年间的 65 篇“翻译硕士” 相关文章,其中只有 7 篇是关于课程设置的研究,而其中关于理工科院校 MTI 课程设置的研究更是相对较少。
  
  二、 理工类院校 MTI 课程设置现状及问题
  
  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颁布的《翻译硕士培养方案》 , MTI 课程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两种, 其中必修课的设置总体上差别不大, 各校主要是通过设置不同的选修课来体现各自的培养目标和专业特色。笔者通过查阅有关资料、 访问翻译硕士培养院校的网站以及进行访谈等方式对省内外几所理工类翻译硕士培养院校进行了调研, 调研的几所培养单位的 MTI 专业选修课课程设置情况如表 1 所示:





  从表 1 可以看出, 虽然各培养单位都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以“教指委” 所制定的指导性培养方案为基础, 设置了相应课程, 但是, 一些理工类院校的 MTI 课程设置仍然沿袭学术型翻译学硕士的培养模式, 培养方案没有很好地联系理工科院校的实际。总的来说, 目前理工类院校翻译硕士课程设置还存在以下几方面亟待解决的问题:第一, MTI 课 程 设 置 与 学 术 型 翻 译 学 硕 士
  
  ( MA) 的课程设置相似化, 未能体现出差异性。由于有些院校受到传统的学术型硕士培养方式的影响,其 MTI 的课程设置往往照搬学术型翻译学硕士的课程,存在一定的相似性和重复性。例如,有些学校开设的“文体学” 、“文体与翻译” 、“中外翻译简史” 、“中国文化英译” 等课程, 这些课程与学术型翻译学硕士的课程的存在高度的重合, 没有体现出与理工类学科的交叉性和融合性, 同时也缺乏针对性和实践性, 这样培养出来的翻译人才往往与学术型翻译学硕士培养的人才有所重叠,人才培养的相似化势必会导致毕业生缺乏自己的专业特色,在目前的就业环境下,没有特点的毕业生也就很难找到适合自己的就业岗位。
  
  第二,翻译硕士课程设置未能体现出理工科院校自身的培养特色。《翻译硕士培养方案》 在选修课方面给各培养单位留有很大的余地和空间。但是从现有的理工科院校 MTI 培养方案来看,多数培养单位在翻译硕士课程设置上没有能够充分利用自身的理工科知识背景, 并未体现出理工科院校在教育目标、 科学研究、 培养方式等方面的特色和优势, 结合本校特点设置的课程并不多,课程设置上出现了各校特色不突出的问题,缺少多元化,这势必会影响学生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只有那些既具备翻译素养,又有理工科专业知识储备的毕业生, 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足。
  
  第三,翻译硕士课程的种类有限。目前翻译硕士的课程设置偏重于语言、 文学、 文化及其相关领域,只有少数院校在课程设置上对理工类翻译课程有所涉猎, 如哈尔滨理工大学开设了“科技英语翻译” 、“工程笔译” , 沈阳建筑大学开设了“国际工程项目谈判翻译” 、“国际工程合同翻译”等课程,但这些课程仍远远不能满足市场对应用型翻译人才的需求,翻译项目管理、 信息技术与管理、 职业道德能力培养等方面的课程还比较欠缺。
  
      三、    理工科院校 MTI 课程设置建议

  
  理工科院校的 MTI 课程设置不同于综合性、文科类大学,应该体现自己的理工科专业方向和学科背景,但同时又应该与学术型硕士的培养有所区别。针对目前我国理工科院校翻译硕士课程设置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理工科院校翻译硕士课程设置应体现灵活性。理工类院校的翻译硕士的生源主要有分为两种,一部分是本科阶段学理工科专业的学生,这部分学生有理工类专业知识背景; 另一部分是本科阶段学英语专业的学生, 他们几乎没有理工科知识基础。对于有理工科基础的非英语专业本科生来说,他们的英语基础相对薄弱,英语水平停留在四、 六级阶段, 对于这些学生, 应在英语基本知识上加以培训,开设提高英语应用能力的课程,如英语视听说、 实用写作,英语精读、 泛读等,这样既可以弥补他们英语基本知识的薄弱, 又可以更好地发挥他们的工科背景的优势。对于没有理工科背景的英语专业本科生, 可以开设一些与理工科专业相结合的选修课,这样,学生既掌握了英语语言技能,又了解了相关的理工科专业知识,进而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引导学生掌握多个领域的专业知识, 从而确保学生以后能够从事相关科技领域的翻译工作。
  
  第二,理工科院校翻译硕士课程设置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由于翻译硕士旨在培养具有实践能力的翻译人才, 因此, 在课程设置中, 应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性,多给学生创造机会,让学生在实战中积累经验。增加实务性课程的比例,可以让学生到企业公司参加高管讲座,参与项目实习、 岗位实习等等, 使学生多接触、 熟悉科技工程等技术资料的翻译, 去切实感受和经历翻译的流程。也可以进行科技翻译模拟训练, 使课外
  
  翻译实践和课内翻译模拟同时进行, 进而培养学生的翻译素养以及提高他们在未来工作岗位上的竞争力。
  
  第三,理工科院校翻译硕士课程设置应符合市场需求。市场是一只指挥棒, 是就业的导向。MTI 培养单位应该以市场需求为准绳, 明确培养
  
  目标与方向,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不会与社会脱节,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和趋势。只有符合市场需要、 适应社会要求的翻译人才才能工作岗位上如鱼得水。如何发挥本校的特色与优势, 在课程设置中体现出特色与个性, 将决定学校能否培养出贴近市场、 贴近社会需求的高层次翻译人才。这就要求 MTI 培养单位开设能够适应市场需求、 能够服务社会的翻译硕士课程。理工科院校可根据自己的学科特点, 结合我国目前的热门行业,如建筑、 机械、 工程管理等,开设一些相关的选修课,在和优势学科结合的同时兼顾当前市场和行业所需,使课程内容更具有实用性和时代性,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的应用型翻译人才。
  
  第四,MTI 办学单位应加强校企合作, 提高学生的翻译实践能力。翻译硕士的培养离不开具有丰富实践经历和教学经验的教师, 师资队伍的建设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 MTI 培养模式能否成功。然而,一些理工科院校翻译硕士师资严重匮乏,使翻译教学力不从心, 师资不足也成为了制约 MTI项目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在这样的背景下,MTI 办学单位可以考虑与本地企业进行合作办学,开设一批特色实用课程,增加实务性翻译课程的比例,邀请那些资深的职场译员做兼职教师,这些教师往往具有丰富的翻译实践经验, 他们可以通过案例教学, 和学生分享他们在翻译实践过程中积累的经验, 一定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此外,MTI 培养单位可以与校外企业、 公司合作, 为学生提供合作翻译的机会, 让他们参与翻译项目的管理,这样既可以解决翻译硕士师资短缺的问题,又可以帮助学生积累翻译实践经验,熟悉工作流程,为以后走向翻译工作岗位打好基础。MTI只有通过加强校企合作,整合校内外的优势资源,发挥理工科院校的专业特色, 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翻译水平与就业能力。
  
  四、 结 语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 我国与其他国家间的国际交流活动也日益频繁, 这也为翻译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挑战, 理工科院校的 MTI教学肩负着培养专业性科技翻译人才的重任。要实现这一目标, 就要建立符合理工科院校学科特点的培养体系。针对目前理工科院校翻译硕士课程设置存在的不足, 我们要加强课程设置的灵活性,为不同的翻译硕士生源提供不同的选修课,使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课程设置还应注重实践性,符合市场需求,更多地开设符合本校特点和市场需求的课程; 同时,MTI办学单位应加强校企合作, 为学生多提供更多实习的机会,从而切实提高理工科院校学生的英语能力和翻译能力,使之成为专业性的翻译人才。
(编辑:hanchang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