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文译馆
翻译科技-同文译馆
当前位置:首页> 翻译科技> 机器翻译发展历史及我国机器翻译的发展

机器翻译发展历史及我国机器翻译的发展

时间:2013/12/9 来源:翻译界 浏览次数:13103
  机器翻译(machine translation),又称为自动翻译,是利用计算机把一种自然源语言转变为另一种自然目标语言的过程,一般指自然语言之间句子和全文的翻译。它是自然语言(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的一个分支,与计算语言学(Computational Linguistics )、自然语言理解( Natural Language Understanding) 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发展历史

  1946年 ,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国家科学处处长沃沦•韦弗 ,英国人A.D 布思首次提出将电脑用于机器翻译。1954年美国乔治敦大学和IBM首次联合实验使用电脑的机译系统 ,用250个词将俄文材料译成英文 ,这个实验标志着机器翻译进人新发展阶段。从那时起 ,很多国家(包括我们国家)都投人大量的人力 ,物力从事这方面的研究开发。特别是进人90年代 ,CPU的处理速度越来越快 ,存储器的存储量越来越大 ,这在物质上为机器翻译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条件。

  机器翻译经历了一条曲折而漫长的发展道路,学术界一般将其划分为如下四个阶段:

  开创期(1947-1964):1954 年,美国乔治敦大学(Georgetown University) 在 IBM 公司协同下, 用 IBM-701计算机首次完成了英俄机器翻译试验,向公众和科学界展示了机器翻译的可行性,从而拉开了机器翻译研究的序幕。

  受挫期(1964-1975):1964年,为了对机器翻译的研究进展作出评价,美国科学院成立了语言自动处理咨询委员会(Automatic Language Processing Advisory Committee,简称ALPAC委员会),开始了为期两年的综合调查分析和测试,公布了一个题为《语言与机器》的报告(简称ALPAC报告)该报告全面否定了机器翻译的可行性,并建议停止对机器翻译项目的资金支持。

  恢复期(1975-1989):进入 70 年代后,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计算机硬件技术的大幅度提高以及人工智能在自然语言处理上的应用,从技术层面推动了机器翻译研究的复苏,机器翻译项目又开始发展起来。

  新时期(1990-现在): 随着 Internet 的普遍应用,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速以及国际社会交流的日渐频繁,传统的人工作业的方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迅猛增长的翻译需求,人们对于机器翻译的需求空前增长,机器翻译迎来了一个新的发展机遇。

  我国机器翻译的发展

  早在1956年,国家就把这项研究列入了全国科学工作发展规划,课题名称是"机器翻译、自然语言翻译规则的建设和自然语言的数学理论"。中国机器翻译研究起步于1957年,是世界上第4个开始搞机器翻译的国家,60年代中期以后一度中断,70年代中期以来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现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中国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黑龙江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单位都在进行机器翻译的研究;上机进行过实验的机器翻译系统已有十多个,翻译语种和类型有英汉、俄汉、法汉、日汉、德汉等一对一的系统,也有汉译英、法、日、俄、德的一对多系统(FAJRA系统)。此外,还建立了一个汉语语料库和一个科技英语语料库。中国机器翻译系统的规模正在不断地扩大,内容正在不断地完善。
(编辑:xz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