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文译馆
翻译硕士
当前位置:主页> MTI> 以林语堂的文化传播为视角,浅析“一带一路”背景下翻译硕士的培养
以林语堂的文化传播为视角,浅析“一带一路”背景下翻译硕士的培养
时间:2017/4/18 来源:才智,作者:任慧君 赵娟梅 董秀敏 浏览次数:8955
 
【摘要】在“一带一路”的背景下,中国社会对于翻译人才的需求和期望越来越大,译者的文化传播使命显得尤为重要。因此,翻译硕士培养出来的人才不仅要具备深厚的翻译理论功底,更要具有文化自觉性,了解各国文化、宗教、意识形态等的差异,并且综合其种种差异,把翻译与文化传播恰当的联系起来,在翻译过程中更广泛地传播中国的文化。林语堂先生跨语际传播中国文化的编译活动为弘扬和传播中华文化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参考意义,值得当下翻译人才学习。

一、概述

  习近平主席于 2013 年 9 月和 10 月分别出访了中亚和东南亚的部分国家时,先后提出与这些国家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以下简称“一带一路”) 这一伟大倡议。习近平主席提出建设“一带一路”倡议后,国际社会高度关注,反响强烈。南亚问题研究所员拉吉夫 ? 兰詹 ? 查图维迪认为,中国全球发展战略的调整与创新都体现在了“一带一路”的构想中。俄罗斯政府在 2014 年的《中俄关于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新阶段的联合声明》中对中国的“一带一路”表示支持。欧洲对外关系委员会专家苏西 ? 丹尼森曾说,“一带一路”构想富于想象力,具有创新性,将欧亚大陆更紧密地联结起来,是中国的全球发展战略的又一个创举 [1]。除了对于“一带一路”的正面国际舆论以外,也有一些来自国际社会的质疑之声。美国中美关系研究所主任施泰因 ? 博克认为,21 世纪经济活动的中心将会移到亚太地区,美国推动 TPP(Trans-Pacifc Partnership Agreement)是与中国在东亚地区的利益相悖的,中国正通过“一带一路”的建设在东亚地区获得竞争上的优势。也有部分国际舆论认为,“一带一路”的建设将面临巨大的艰难险阻,其前景需拭目以待,其挑战主要包括国内与国际的问题,如新疆边境问题、南海争端等。国际社会对于“一带一路”的疑虑和错误解读是多方面的,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之一是,我们正在强调的规则制度的“软联通”,尤其是文化教育的“人联通”的匮乏,因此在这一背景下,传播中华文化,沟通国际文明显得尤为重要。而在这样的国情下,培养具有民族意识、以传播和弘扬中华文化为使命、将中国文化推向世界而努力的合格的翻译人员,是翻译硕士培养教育的当务之急。

二、“一带一路”背景下对翻译硕士的培养原则
  为应对文化教育的“人联通”匮乏问题,培养大量熟悉并掌握沿路国家与地区各个领域知识的“复合型”人才、重点领域的“专业型”人才是其关键,因此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强与“一带一路”沿路国家与地区的文化传播与交流。在国际文坛上,林语堂先生是一位知名度极高的作家、翻译家和学者,于 1938 年 8 月至 1939 年 8 月旅居巴黎时,用英文写就的长篇小说《京华烟云》(英文书名为 Moment in Peking)曾于 1944、1972、1973、1975 年四次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林语堂先生作为一位学贯中西的大学者,他倾毕生之力融中西文化之贯通,向中国读者们介绍欧美文化,又向欧美读者们传播中国文化,促进了中西方文化的交流,是“近一个世纪来中国人传播中国文化的光辉范例和榜样” [3]。
  
  林语堂先生将中国文化传播给西方世界,在国际上引起强烈的反响,也取得了广泛的好评,被称为集东西方文化于一身的“真正的世界公民”和文化大使 。在文化多元与全球一体的时代背景下,尤其是在“一带一路”的倡议下,林语堂先生对于中国文化跨语际传播,使得中国传统文化得以弘扬,使得华夏文化与异质文化之间的平等交流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同时也为翻译人才的培养教育提供了新思路、新想法。
  
三、林语堂的编译活动与“一带一路”背景下翻译硕士培养的关系
  
  在“一带一路”的倡议下,国内社会对翻译人才的需求和期望变得越来越大。以前将一种文本转换成另外一种文本的纯语言行为,基本上不考虑对象国的民众意识形态,以及他们对于中国文化的接受度高低,这些因素对于建立“一带一路”沿路各国的文化认同感和交流都是非常不利的]。因此,翻译人才的培养模式也要随着时代的变化而进行相应的变革。翻译硕
  
  士的培养必须注重译者的素养和翻译职业能力的培养,这一目标正契合了“一带一路”对于中国翻译人才的需求。现阶段,从翻译硕士教育单位所输送出来的翻译人才不仅要掌握并熟练运用各种翻译理论和策略及翻译技巧。翻译硕士生更应该带着一种文化自觉意识去了解世界各国,尤其是了解“一带一路”沿路国家在文化、宗教、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异同,并且综合和分析各种差异,把翻译与文化传播巧妙地联系起来,在翻译过程中实现中国文化传播的最大化。在编、译、创三种文化活动的会通与整合的基础上,林语堂先生创作出了其独特的书写形式和编译活动,这些都成功塑造了“复合型”翻译人才的培养模式,体现了从文化观到翻译观的“和谐型”翻译方式,从全球视野进行的“系统而通俗”翻译模式的定位,为翻译人才的培养教育提供了极其宝贵的实践经验。
  
  (一)编、译、创的整合,“复合型”翻译人才的培养模式
  

  在“一带一路”的背景下,培养复合型翻译人才显得尤为重要。林语堂先生成功地将编辑、出版、创作、翻译集于一身,为我们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教育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7]。作为一名现代的文化传播者,翻译硕士生都应以林语堂先生为榜样,在翻译实践中,将语言的研究作为翻译的根基,将文化的传播作为翻译的主体,将中西文化之间的交流作为翻译的目标,能动地进行身份与角色的不断转换,完成一名真正的翻译人才的历史使命。而对于翻译人才的培养单位,在翻译硕士的培养过程中,我们应打破单一学科人才教育模式、培养“复合型”翻译人才,
  
  在此基础上,我们要注重夯实学生的双语语言基础、双语写作技能,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其创作水平(如增设双语写作课程,开设网络写作课程,或组建班级写作讨论小组等),让学生真正达到语言与文字、编辑与出版、创作与翻译的融会贯通,实现培养“复合型”翻译人才的目标。
  
  (二)从文化观到翻译观,“和谐型”翻译人才的需求
  
  要建立“一带一路”沿路各国不同文化的认同感,译者必须将文化观和翻译观有机的统一起来。林语堂先生从全球文化的国际视野的角度,看待多元文化,将之取长补短,相融相通,进而从客观而全面的角度看待中国与世界的文化。在中国文化的传播中,他的“西洋头脑中国心”、“知己又知彼”、“博古又通今”等思想,游刃于古今中外的文学海洋之中。佐证林语堂先生成功的案例比比皆是,他的《中国印度之智能》(英文书名为 The Wisdom of China and India)被美国的多所大学列为教科书,在那样的年代,其意义深远。更难能可贵的是,林语堂先生始终都有融合中西文化的信念,实现世界文化多元的梦想。他带着传播中国文化和融合中西文化的目标,努力将其在他的创作和翻译中体现出来。在 1989 年美国国会上,老布什总统曾经说,林语堂先生在其作品中所反映出中国文化的价值观,在当今社会仍然深刻地影响着美国政府。林语堂的文化观也毋庸置疑地影响着他的翻译创作。在整个著译过程中,他灵活地把直译与意译结合起来、“归化”与“异化”翻译技巧的兼容并包,以及编、译、创的融会贯通,用一生去传播中国与西方的文化,在他每一部英文著译作品中都有体现。在“一带一路”背景下,林语堂先生的翻译观更值得翻译人才在文化传播中加以学习和借鉴。翻译硕士生在具体的翻译实践中应做到反对二元对立、追求多元互补,实现文化观和翻译观的和谐统一。而具体到翻译硕士的培养环节,我们可通过纸质及电子教材(如美国作家翰 ? 诺尔斯编著的 A Separate Peace,中国作家李泽厚的《美的历程》等)的订阅来制定双语经典阅读计划,注重对学生双语文化知识的拓展,从文化观到翻译观,满足国家在当今时代背景下对于“和谐型”翻译人才的需求。
  
  (三)“系统型”翻译的楷模,“概况式”传播模式的突破
  
  林语堂弥补了同时代人对中国文化译介时系统性的不足,并改善了整体性缺乏的状况,他总是在多元文化的大视野中审视中国文化,并以世界公民的眼光来描述中国的文化。林语堂先生善于通过比较文化的研究,去分析并了解西方读者的文化心理,得知西方读者对中国文化的了解比较零散而又片面,所以,他的作品中全面而系统给予他们中国文化的完整面貌。例如,《孔子的智慧》一书中,林语堂先生不仅从《论语》,还从《孟子》和《大学》等古代经典作品中选取儒学精辟的哲学思想,用浅显易懂的文字,为读者解析经典,完整而系统的论述孔子思想。值得一提的是,美国女作家赛珍珠在为《吾国与吾民》(原书名为 My Country and My People)作序时曾写道,《吾国吾民》是迄今最为真实,又深刻而完备的一部关于中国的著作。更重要的是,它是由一位现代的中国人写成的,他将根基深深地扎在过去,而今结出这丰硕的果实。具有这样的国际视野后,在培养翻译硕士时,我们应当更加注重不同文化间的差异,应该系统地,而不是概括地介绍中国的历史与文化,这样才能使得中国文化在西方逐渐得到认同,进而达到中西文化的融合与交流。在“一带一路“的背景下,翻译硕士的培养应以林语堂先生的翻译模式为鉴,系统而全面的培养翻译人才,从全球大视野的角度上,在翻译过程中传播中西方的文化。在具体培养实践中,我们应当有意识的增加翻译硕士生译作的数量,并进行严格的定期考核(如每学期末定量翻译任务的考核,并要求学生呈现两种以上文本类型的译作),丰富其各种文本的翻译经验,切实提高其双语互译水平,双语交际能力,完善翻译这一跨文化交际的活动,实现对于中国文化的系统翻译与传播。
  
  结语
  
  著名学者林语堂先生的突出贡献,让我们看到了文化双向交流的重要性。林语堂先生之所以成功,有其自身的因素,也有媒介提供的契机。同时,我们更应看到林语堂先生具有的超前的文化全球化意识。今天,在“一带一路”背景下进行文化传播中提及林语堂先生,正是希望在翻译硕士生的培养实践中,能够以培养“复合型”翻译人才为目标,使这些肩负文化传播使命的翻译人才做到从文化观到翻译观的“和谐型”翻译,提高文化自觉性,建立全球化视野,做好“系统型”的翻译,在夯实与提高翻译硕士生双语语言基础、双语写作功底、双语经典阅读数量、双语文化知识、双语互译水平、双语交际能力等的基础上,完善中国的翻译硕士培养体系,让翻译人才为国家需求服务,使中国文化在异质文化环境中更好地传播,让我们在“一带一路”这条道路上走的更好更远。
(编辑:hanchang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