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文译馆
翻译硕士
当前位置:主页> MTI> 时代在召唤 ——翻译专业硕士学位(MTI)的申办与开办
时代在召唤 ——翻译专业硕士学位(MTI)的申办与开办
时间:2015/10/26 来源: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高级翻译学院 浏览次数:4719
 
编者按 10年风雨兼程,10年硕果累累。自2005年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高级翻译学院成立以来,我院已经走过了十年的光辉岁月。在10年里,我院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以及社会服务等方面不断发展与完善。记录我院十年发展历程的《译海拾光——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高级翻译学院(2005-2015)》将于近日出版。从今天起,高级翻译学院官网将节选部分章节组成“十载弦歌”专题系列报道,重温高翻十年的发展历程。

2005年7月动议,2006年11月至2007年1月论证,2007年2月获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2007年7月15所高校成为首批试点院校,2015年全国一共有206家高校开办,先后培养12680人,2015年共招生27711人。十年前,广外高级翻译学院顺应时代首倡设置翻译硕士专业学位(MTI)。十年中,顺应时代召唤而生的MTI发展迅猛。  

潮起南海,声动神州

改革开放前沿的岭南总是得风气之先。地处岭南的广外人,敏锐地发现,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提升和国家对外文化、经济交流合作的迅速发展,高层次、应用型翻译专门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翻译的职业化也已经成为世界的一个趋势。而当时的外语人才培养机制难以培养专门的翻译人才,跟不上国内外形势的发展。

2005年,广外设立高级翻译学院。在调研国内外的翻译行业、翻译教育机构、翻译人才培养后,时任高级翻译学院院长的仲伟合教授率先提出开设翻译硕士专业学位。2005年7月,在时任副校长隋广军教授的主持下,由广外的翻译教学专家作了初步论证向教育部提交了《关于设置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的建议》一文。明确地提出“我国学位条例实施二十年来,为培养教学、科研方面的高级专门人才做出了重要贡献。而对国家的经济建设具有重要作用的翻译专业(含各语种与汉语的对译)一直没有自己的专业硕士点。翻译专业是典型的高层次、应用型专业。根据我们的调研,世界各国都对这一专业的发展非常重视,西方主要国家的不少高校都设立翻译专业硕士学位,且有继续发展的趋势。因此,我们认为中国现在有必要也有条件设立翻译专业硕士学位”。该建议被列为“2006年国务院学位办的重点工程之一”。

潮起南海,声动神州。顺应时代设立翻译专业硕士学位的呼声得到了翻译界的积极响应,也得到了国家教育部门的重视。

首次论证,选择广外

2006年11月6日,秋风送爽,翻译硕士专业学位论证专家小组成立暨第一次工作会议在广外北校区国际会议厅举行。时任国务院学位办文理医科处黄宝印处长宣布由何其莘担任组长,许钧、仲伟合担任副组长,王东风、王立弟、宁一中、石坚、刘世生、刘振前、张春柏、杨信彰、郑海凌、柴明熲、屠国元、蒋洪新、程朝翔担任成员的翻译硕士专业学位论证专家小组成立。国务院学位办的领导和来自北外、上外、清华等高校的专家就翻译硕士专业学位设立问题进行了详细深入的探讨。

国务院学位办副主任李军作了题为“关于‘翻译’专业学位的设置论证问题”的报告,从“如何看待翻译”入手,向专家们提出了“如何培养翻译人才”、“翻译硕士专业学位如何设立”等问题。李军说,专业学位的一个突出特征是学术性和职业性的有机结合。在“设立‘翻译硕士’专业学位如何开展”的问题上,李军作了重点阐述。他认为,专家首要解决的是调研论证,尤其是对“三性”(必要性、不可替代性、可行性)进行深刻细致的分析论证,提出较可行的设置方案。李军副主任说,“这项工作任务繁重且艰巨,时间紧迫,需要各位专家付出大量的精力来完成,大家任重道远。”

翻译硕士专业学位论证专家小组副组长、时任副校长的仲伟合教授就翻译专业硕士学位的前期准备工作从八个方面向在座的各位专家学者做了一个详细的汇报。他一上台就说“我的报告是靶子,供专家讨论射击的靶子”,独特的开头让人耳目一新。他详细介绍了翻译专业硕士学位设置的背景、翻译学科在国内、国际的发展现状、关于翻译专业硕士学位名称的想法、该专业学位点的办学条件及建议等。

围绕着翻译专业硕士学位的必要性、不可替代性、可行性,何其莘教授组织专家们就国外的经验教训、国内翻译发展情况和人才培养现状、“三性”(必要性、不可替代性、可行性)、基本思路(包括指导思想、培养目标、招生对象、培养方案)、教学大纲、试点单位要求、准入条件等七大问题开展讨论。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的英文名称MIT由于与麻省理工大学的简称一样,专家各抒己见,纷纷支招。对“招生对象”是否要求有两年及两年以上口笔译实践经验、非英语专业或非翻译专业本科生能否报读,专家们达成了一致意见,倾向把大门向更多热爱翻译事业的青年敞开,有一定的口译笔译能力即可报考。会议还对接下来工作进行了分工,鉴于广外在筹备阶段做了大量工作和学科实力,决定由广外负责对论证报告统稿。于是,翻译专业硕士学位的申办进入了紧张的冲刺阶段。

珠水云涌,良苗怀新

时代在呼唤,翻译专业硕士学位的申办进入了快车道。时隔一个多月,2006年12月22日,翻译硕士专业学位论证专家小组第二次工作会议在上海外国语大学召开。按照第一次会议分工,专家提交了各自负责的论证材料,专家组组长何其莘教授对第二稿论证报告作了解读,专家们再次聚焦设置方案(名称、培养目标等)、必要性(需求、不可替代性等)、可行性、培养方案(培养方向、课程设置等)、国外情况等问题进行研究、论证。会议决定由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穆雷教授负责国外境外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的基本情况,由上海外国语大学谢天振教授负责设置和试办的必要性,由南京大学许钧教授负责设置和试办的可行性,由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仲伟合教授负责设置基本方案的撰写。

随着论证的越来越深入,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的办学思路越来越清晰,办学方案越来越成熟,申办工作再次提速。2007年1月24日翻译硕士专业学位论证专家小组回到广外,召开第三次工作会议。会议对论证报告进行了最后的修改。会议认为我国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的条件已经具备,决定向国家学位委员会提交《翻译硕士专业学位论证报告》。

《翻译硕士专业学位论证报告》分翻译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关于《翻译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的说明、申请翻译硕士专业学位试点单位的基本条件三大部分。翻译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包括13个要点:1、为适应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促进中外交流,培养我国经济、文化、社会建设以及国际交流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翻译专门人才,决定在我国设置翻译硕士专业学位。2、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的英文名称和英文缩写。3、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的培养目标为具有专业口笔译能力的高级翻译人才。4、翻译硕士专业学位获得者应具有较强的语言运用能力、熟练的翻译技能和宽广的知识面,能够胜任不同专业领域所需的高层次翻译工作。5、招生对象一般为学士学位获得者;鼓励非外语专业毕业生及有口笔译实践经验者报考。6、入学考试采用全国统考或联考、初试与复试相结合的办法。7、教学内容突出口笔译技能训练,重点培养学生的翻译实际操作能力,兼顾翻译理论素质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8、教学采用研讨、模拟、实训等多种形式;充分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和教学资源;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教学的互动性;加强教学实践,学生在读期间必须完成一定数量的翻译实务。9、承担专业实践教学任务的教师必须具有丰富的口译或笔译实践经验。10、学位论文必须与翻译实践紧密结合,可采用翻译项目的研究报告、实验报告或研究论文等形式。11、课程考试合格、完成规定的翻译实务并通过学位论文答辩者,授予翻译硕士专业学位。12、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由经国家批准的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单位授予。13、翻译硕士专业学位证书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统一印制。

关于《翻译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的说明详细地说明了国外和港台地区的经验、我国设置和试办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的必要性、我国设置和试办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的可行性、我国设置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的基本方案和组织与实施五个问题。报告建议成立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教学指导委员会,加强从招生、培养到学位授予及质量监督等各个环节的规范管理。
《关于<翻译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的说明》节选:翻译专业学位训练的特殊性及其不可替代性。

1.翻译专业学位有其不同于传统外语学科的特殊性

翻译是一门科学,一种认知活动,也是一种技巧,一种艺术,是一种专业的交流工具。翻译人才的思维模式与一般外语人才有着明显的差别,需要专门的职业技能培训,其教学模式也不是外国语言文学学科的教学可以替代的。我们过去往往把外语专业等同于翻译专业,把合格的外语人才误认为合格的翻译人才,而忽视了翻译专业人才的专门性和特殊性。然而这两者是有区别的,合格的外语人才并不等同于合格的翻译人才。一个专业翻译从业人员,必须熟谙中外两门语言的语言规律及其相互之间的对应关系,能熟练地应用各种翻译技巧(如同声传译),具备宽广的知识面。因此,独立专门的翻译硕士学位对翻译人才的培养有其不同于传统的外国语言文学学科的教学目标、教学大纲和内容设置。

2.翻译专业学位与传统的外国语言文学学科在教学大纲、目标、内容和教学手段等方面有许多不同,翻译专门人才的培养是传统外语教学所无法替代的

(1)教学大纲
外语教学大纲的总目标是训练学生听、说、读、写、译的语言技能。这里的“译”在更大程度上是一种语言教学手段,目的是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外语语法、词汇,或用来检查学生外语理解和表达水平,作为增强学生外语能力的一种手段,而不是目标。
翻译教学则从职业需求出发设计其教学大纲,主要包括三个方面:语言知识、百科知识(尤其是国际政治、经济、法律等)和翻译技能训练(包括翻译职业知识)。
(2)教学目标
外语教学主要培养学生的外语交际能力。而翻译教学则是建立在学生双语交际能力基础上之上的职业翻译技能培训。
(3)教学内容
外语学习主要训练学生学习语音、语法、词法、句法等语言基本知识,基本不涉及语言的转换机制,而是用单一的语言去听说和表达。这也就是为什么一个能讲外语的人,虽然能流利地用外语表达其本人的思想,但不一定能胜任翻译工作的原因。
翻译教学则主要是训练学生借助语言知识、主题知识和百科知识对原语信息进行逻辑分析,并用另一种语言将理解的信息表达出来,这些专门训练包括:译前准备、笔记方法、分析方法、记忆方法、表达方法、术语库的建立等等。双语转换机制还涉及到语言心理学、认知学、信息论、跨文化等多种学科。
(4)教学方法和手段
外语教学需要的是良好的外语交际环境,以便利用各种手段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
而翻译教学需要的是双语交际环境、特定的交际人、交际主题,包括翻译用人单位的需求等。翻译不能表达自己的想法,也不能阐述或掺杂译者自己的观点,而是要忠实地表达讲话人/作者的想法或信息。因此,需要利用各种可能的手段训练用一种语言理解信息,用另一种不同的语言表达相同的信息。这些需要大量的翻译实践才能够实现。

3.翻译人才的培养必须走专业化道路

翻译作为一个职业(无论是兼职还是全职),是一个专业化程度高、应用性和操作性都很强的职业,要求从业人员不仅具备扎实的中文基础和至少通晓一门外语,还要具备一定的语言学、翻译学知识,同时还要具备广博的其他学科(如金融、管理、经济、法律等)知识和实际翻译操作技能。而翻译的专门技能训练和其他学科的知识传授,在现行外语教学体制下是无法完成的,而必须在现行外语教学系列之外设置独立的翻译专业硕士学位和学科才能予以解决。从近年设立高级翻译学院的北京外国语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和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的经验来看,经过翻译专业培养的研究生在翻译实践能力和整体素质上比一般外语院校毕业生具有明显的优势。因此,有必要在保留已有的翻译人才培养模式的同时,引入专业学位培养模式,设置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翻译人才的培养必须走专业化的道路,而翻译专业硕士学位教育的推出将能有效地解决目前我国和社会上对高层次专门翻译人才的需求,并在一定程度遏止当前国内翻译市场所存在的混乱状况。

瓜熟蒂落,情定广外

2007年2月,广外高级翻译学院首倡设置的“翻译硕士专业学位” 在国务院学位办第23次会议上获得全票通过。

2007年5月15日,仲伟合副校长作为专家委员会小组成员、隋广军副校长带领高翻学院穆雷院长到北京进行首批试点单位答辩。广外准备材料充实完整,受到专家委员们的一致好评,顺利通过答辩,成为首批15所试点高校之一。首批试点高校包括北京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复旦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湖南师范大学、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南京大学、南开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同济大学、厦门大学、西南大学、中南大学、中山大学。试点高校里9所高校可以同时招收口译和笔译方向的专业硕士,6所高校只能招收笔译方向的专业硕士。广外获批可以同时招收口译和笔译方向的专业硕士。广外高翻学院成为全国第一个拥有翻译本科、双学位、硕士、专业硕士、博士的完整人才培养体系的翻译教育院系。

穆雷老师动情地回忆说:“5月15日当晚,顺利通过答辩审核,15所院校成为首批MTI试点院校的消息确定后,前来参加答辩的学者和院长们兴奋极了,按捺不住高兴的心情,纷纷庆祝翻译学学科建设的新成果,纪念这个令人振奋的日子。许钧教授和我回忆起1987年在青岛召开的第一次全国翻译理论研讨会的情景,当时许钧还是研二的学生,我还是研一的学生,会议对翻译学这个概念还在激烈的讨论之中,什么是翻译学,翻译有没有理论,是不是学科,学者们众说纷纭。我们作为研究生,不仅目睹旁听了专家们的辩论和讨论,而且认真思考,决心以翻译学的学科建设为己任。二十年来,斗转星移,当时的小伙伴们有的出国了,有的下海了,有的改行了,坚守阵地的可以说屈指可数,当年的中青年学者有的已经过世,多数已经退休,如今,当初的梦想成真,翻译学的学科建设真的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想起二十年来的艰辛,大家的眼中泪光闪闪,笑意写在脸上,更加坚定了信心,要把翻译学的学科建设事业进行下去”。

2007年9月 18 日,全国翻译硕士专业学位 (MTI) 教育指导委员会成立大会暨试点单位工作汇报会在北京举行。由于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对广外人才培养、学科发展的充分认可,大会决定将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教指委秘书处设在广外。吴启迪副部长在会上指出,新设置的翻译硕士专业学位与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两个专业学位与语言相关,具有国际性和战略意义,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外交往的桥梁和纽带。吴启迪副部长向教指委委员颁发了由国务院学位办和教育部联合聘任的聘书,MTI教指委主任委员由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副局长黄友义担任,广外仲伟合教授受聘为MTI教指委副主任委员,广外高级翻译学院穆雷教授受聘为教指委委员兼秘书长。副主任委员还有北京外国语大学何其莘教授、外交部翻译室副主任姜江、南京大学许钧教授等。委员包括15个第一批试点单位的各1名,共20人组成。全国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还举行了第一次工作会议。会议全票通过了MTI教指委章程、指导性培养方案、教学基本要求、秘书处工作章程以及秘书处财务管理制度;通过了会费收取标准;原则通过了教指委的英文名称和徽标设计方案以及教指委员的分工。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的英文名称调整为“MTI”。

2007年12月24日上午,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务院学位办主任、教育部学位与研究司司长杨玉良教授在广外徐真华校长、隋广军副校长、仲伟合副校长的陪同下莅临广外,并为全国翻译硕士专业学位(MTI)教育指导委员会秘书处及广东外语外贸大学MTI教育中心揭幕。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尽管翻译硕士专业学位顺应时代的召唤坐上了快车顺利诞生。2007年5月,广外获得试点单位,08年初将迎来第一批学生。留给广外的筹备、宣传时间只有短短的几个月。招生计划要层层报批,课程设置要根据实际具体设计,办学设施要有针对性地更新,所有的一切要对照开办方案一一准备。而且更大的困难在于人们对新生事物总是需要时间去认识了解的,当时MTI是一个全新的概念,社会和学生对它了解不多。不少人对MTI还存有偏见,如一部分人认为MTI是一个“圈钱”的项目;还有一部分人认为没考上MA的同学通过调剂就可以进入MTI学习等等。作为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教指委秘书处所在单位,广外高翻学院还承担着积累宣传、办学经验,指导全国翻译硕士专业学位试点单位,担当各单位标杆的重任。因此,广外高翻学院首批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的招生和培养只许成功不许失败。广外高翻人又发扬创办学院传承下来的敢为人先、勇于承担、艰苦奋斗、团结开拓的创院精神,马不停蹄地投入到首批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的招生和培养工作中。

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学校各部门的大力支持和配合迅速解决了MTI的组织机构、硬件设施建设等问题。为了吸引更多的毕业生就读MTI,让更多人了解MTI,广外MTI教育中心首任主任余东和赵军峰等老师设计了简洁清晰的招生简章,对培养目标、师资力量、学位特色、授课方式、考试方式作了简明扼要的介绍。首批翻译硕士专业学位分为国际会议传译(口译)和应用翻译(笔译)两个方向。随后,徐真华、许国彬、隋广军、仲伟合、余东、赵军峰等校院领导利用暑假休息时间,亲自带队到广州、东莞、深圳、佛山、珠海等地大力宣传推介广外的MTI教育,派发了3000份招生简章。老师们还想方设法通过一切可能的渠道进行宣传,在广州购书中心等公众场合摆放简章供人们取阅,在当年全国第八届大学生运动会广外会场打出预祝大运会圆满成功的横幅以提高曝光率,在广州日报、南方都市报、搜狐、新浪等主流媒体登载广告。当时负责具体招生宣传工作的赵军峰教授在接受采访时告诉我们,当年亲自“操刀”路演,到各省高校做宣传和讲座时,跑遍了广东省各个高校,也邀请了各个高校的朋友同事来帮忙。赵军峰教授感叹:“路演过程是辛苦的,现在回忆起当年的往事,历历在目。但是大家为把MTI建设好、发展好,再苦再累也值得”。首次MTI的招生一炮打响,共有43人报考,其中报考笔译的有21人,口译的有22人。2月24日,首批翻译硕士专业学位(MTI)研究生入学。近两年后2009年12月11日,首届翻译硕士(MTI)08级17名研究生圆满完成学业,全部顺利通过学位论文答辩。

与此同时,高翻学院不断精心组织和充实师资力量,除了学院堪称“全明星阵容”师资力量外,还邀请各行各业翻译专家担任校外硕士导师。积极完善学科建设,推进教学和教材改革,编写全国翻译硕士专业系列教材,根据招生规模的扩大将方向扩展到国际会议传译、应用口译、商务翻译、法律翻译、传媒翻译、翻译与本地化管理。积极邀请国内外各行各业的翻译实践人员来校交流,让学生获得第一手业界动态和资料。赵军峰院长告诉我们:“目前,广外的MTI学费是全国同类专业中最高的,但报录比八年来平均达到1:5.12,这说明我们的人才培养经受了市场的检验,得到了社会的认可”。

“只要站在风口浪尖上,一只猪都能飞起来”,这是小米科技CEO雷军的一句名言。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响应时代呼唤,站在了时代的风口浪尖,受到社会和学生的充分认可,一路迅猛发展。第一批15家MTI试点高校,第二批25家MTI试点院校,第三批第四批开始逐渐放开达到了108家,第五批44家MTI试点高校,目前已发展到206家MTI高校。发源于南海之滨的广外翻译硕士专业学位,吸收着各方来风,继续引领着各个培养单位,滋养着莘莘学子腾飞!
(编辑:T-win
微信